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中国年俗与爆竹
2018-03-02 10:12:13 来源:华夏早报网

中国年俗文化离不开爆竹。

        文 /谭 文 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的《元日》诗,从诗名可以看出,该诗写的是中国农历年的正月初一,大年三十的夜晚或初一的早上,人们在喜庆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欢庆佳节,旧的一年已过去,新的一年已来临。

        爆竹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远古时代,当时还没有火药和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燃烧时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古人称之为爆竹。在节日或喜庆时燃放爆竹的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们渴求安全、康泰的美好愿望。

        关于爆竹,古时有许多的记载。《荆楚岁时记》言:“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宋代刘禹锡的《畲田行》云:“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曰:“游览既毕,宴於水阁,命从者放爆竹。轰然一响,万山齐应,如闻霹雳声。”清代戴名世《游吼山记》说:“从者试烧爆竹取声,水激石怒,天地若裂。”以上大概都是,为驱恶鬼、惊山鬼,为新的一年或新的开始求个吉利。

        中国年俗文化离不开爆竹。爆竹2000多年的历史,说明它融入中国年俗文化的历史也有2000多年了。在中国民间,很早就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噼叭叭”的爆竹声来除旧迎新。

        在我的人生记忆中,对过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代表意义的爆竹声了。每到大年的三十早晨,母亲在天未亮时就起床做饭,快做好了时将我们叫醒,要我们起来放爆竹。

        放爆竹是我们小时候最喜爱的。父母将厅屋的大门打开,我们把爆竹平铺在屋前的地坪里,一点火,爆竹就“噼噼叭叭”的大声震响起来。父母亲则用已做好的好菜、好饭和美酒先后敬过天地和祖宗,正月初一的早晨,也是如此。在我家爆竹响的前后,附近邻居家、稍远一点的地方以及更远的地方,爆竹声相继响了起来,四周远近都是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一年又一年,过年的爆竹声我听得多了,听得习惯了,久而久之,我喜爱起这过年时的爆竹声来。

        后来我慢慢长大了,越来越喜爱这爆竹声。我从爆竹声里,感受到喜庆和热闹,感受到团圆和幸福,感受到吉祥和如意,感受到温馨和甜蜜,感受到国泰和民安……这爆竹声就像美妙的音乐,已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中,完全融入了我的血液。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也是如此吧。

        然而,从前几年开始,先从一些大城市,后到一些中等城市,再到一部分县城,陆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原因是污染空气。最近几年的春节,我所在的县城也禁放爆竹,曾经那熟悉的、喜爱的爆竹声,已经听不到了。虽然过年时的空气质量稍好了点,但因爆竹声没有了而少了许多年味。放爆竹是中国的传统年俗,如果简单地一禁,就会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禁没了,这样怎么行呢,会得不偿失的。

        年味还是离不开爆竹声的,没有爆竹声,年味也淡了。那么,如何既确保空气质量又保护好中国的年俗文化呢?我认为有一个双全其美之策,可供相关方面参考,即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两天对城区爆竹应禁限结合,其他人和单位一律禁放,由政府限定时间和数量,在城区指定若干地点,指定若干单位负责燃放。这样,每个城区的老百姓都能听到过年的爆竹声,浓浓的年味也就回来了。

        过年放爆竹是中国特有的年俗,是宝贵的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这样会让中国的年俗改变,使传统文化丢失。应将“禁放”改用“限放”,既保护了环境,又传承了文化,双全其美,皆大欢喜。
 
                                                            (写于农历2018年正月初一夜)

 
 

相关热词搜索:爆竹 中国

上一篇:磨刀不误砍柴工
下一篇:小猫和小兔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