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江单和他的华夏早报:如堂吉诃德般的新闻理想
2019-12-03 20:16:01 来源:华夏早报报史馆 编辑:贺强

导读:这个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了华夏早报永远前行的内在核能。

       文/华夏早报报史馆集体创作

       对于中国的主流媒体界而言,江单和他的华夏早报或许是一个不入流的概念。但江单却乐此不疲,他如堂吉诃德般,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党管媒体的生态中开辟出一条不可思议的小径,直通他的新闻理想。

       大学毕业前,江单对于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江单却阴差阳错地学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中医专业。

       想到日后长年累月将与病人打交道,甚至一辈子呆在故乡的小诊所里,这无疑让他如关在动物园里的狮子般愤怒。

       临近毕业,江单决定从事记者工作。在他看来,这个工作不仅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光环,还恰恰似乎能安放他那颗侠义的心。

       不可否认,幼时的三侠五义等文艺作品让这个青年总有着一种行侠仗义的初心。这种初心,最后成为他坚持华夏早报的初始源泉。

       江单希望做媒体的总编辑,他认为,只有总编辑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实现新闻理想。诚然,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江单此种想法何其幼稚,但对于24岁的那个青年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24岁的江单,经历了在都市数月无米下锅饥肠辘辘的生活后,开始向媒体应聘。

       从小的文学功底,加上大学期间对于新闻的一知半解,却让江单成了某电视台的记者。虽然工资微薄,而且三月一发,但这个青年的内心深处,确是热火朝天的。

       与此同时,江单建立的网络王国在工作之余开始发芽。这个后来改为华夏早报的媒体,在江单刚从事记者工作时,就如一个永动机,再也无法停止下来。

       江单很喜欢谭嗣同,这个戊戌变法中用自己的鲜血试图唤醒民智的湖南汉子,已经成为江单的偶像。当时天真的江单希望,用他的华夏早报的报道实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成为为民众代言的平台。

       为了生计,大学毕业之后的7年时间,江单辗转于各家报馆,大多时间写着他并不喜欢的新闻报道,而如此而为的目的,却莫过于仅仅为了谋生。

       江单选择了一条巧妙的路径。彼时的中国媒体,新闻管制已是常态,一部分真正热爱新闻的记者时常有一些监督类报道被人为枪毙。

       这些稿件,成为华夏早报最初的稿源。而这批后来被称为第一批调查记者的新闻从业者,也成为华夏早报的联合创始人。

       起初,这是一个寒酸的团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地,没有任何的报酬,甚至新闻调查的开支还得记者自掏腰包。

       江单给团队画了一个饼,在华夏早报实现新闻理想,在华夏早报仗义执言。

       其实,江单和他的联合创始人都是一帮中毒不浅的新闻从业者。当时南方报系的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固执地用他们优秀的监督报道给新闻人在洗脑,而江单他们,恰巧是那少部分愿意主动被洗脑的一批。

       因此,江单的华夏早报,从创办之初,就定位准确,调查性报道总是该报的头条,这一定位,直到15年后的今天,依然是华夏早报最大的特色。

       对于曾供职的媒体,江单心中其实有着一种隐隐的愧疚。虽然江单还是很优秀的完成了本职工作,但是他内心深处知道,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其实只有一个,即华夏早报。

       因为经费紧张,江单开启了成为全能总编辑的征程。他自学网页制作、图片处理软件,慢慢地,久病成医的他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再求助专业人士。

       应该是年少不知事,缺少媒体管理经验的华夏早报团队,在创办一年后就捅出了“篓子”。2005年,华夏早报举办了首届中国毙稿排行榜,将当年全国媒体记者被枪毙的舆论监督稿件集中评奖。

       这个首届,也成为后无来者的最后一届。排行榜入选作品发布后,华夏早报社常务副社长陶沙手机响了,来电者竟然是中宣部的某个领导。

       宣传部是中国新闻体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这个部门主管意识形态,能对媒体的报道与否形成指令性的命令。

       创办才一年,经验几乎为零的华夏早报并不知道如何和宣传部门斡旋,于是,这个排行榜理所当然地无疾而终。

       这个事情对江单和他的华夏早报团队并没太大的影响。也许,年轻人对权贵天然的质疑让当时的他们并没有太多畏惧感。

       那个时代的华夏早报,虽然仅仅是一个新闻网站,却聚集了一批新闻理想主义者。这帮年轻人,有着一个看来很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者说幻想,他们希望将华夏早报带入真正的中国新闻史。

       这个也许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了华夏早报永远前行的内在核能。

       随着一篇篇其他媒体不敢发表或不能发表的重磅调查报道的推出,华夏早报在中国的传媒江湖取得了一席之地。

       他们报道,成为各大媒体转载的新闻源头。2008年之后,华夏早报的报道经常占据各大都市报的版面,也成为门户网站首页的常客。

       影响益大,受到的关注和监管愈发严格。从2004年到2008年,江单仍然没领悟和监管部门沟通的秘诀,以至于一年时间被迫更换八次域名。而江单,从开始的觉得天塌下来了,慢慢变成习以为常。而门户网站,也已经习惯,他们认可的不再是某一个域名,而是华夏早报四字。

       也正是在其后的2009年,成为华夏早报的巅峰之年。2009年,华夏早报社记者李根找到一篇其他媒体枪毙的稿件,四川一个女企业家抵制拆迁,竟然采取了自焚的极端方式。某中央媒体采访后稿件被毙,李根深入调查,在华夏早报发出了此事的第一篇报道。

       报道一出,就如捅了马蜂窝,旋即成为全国热点。众多媒体前往新闻现场,将事件推向高潮。

       对于江单而言,这是其乐见的。华夏早报一直致力做全国独家新闻,四川的事件又一次印证了这个报社定位精准。

       北京大学五名法学专家也联名上书,最终,通过媒体、学者的合力,国务院2011年废止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江单和华夏早报是何其幸运。在此前的2004年,报人程益中和他带领的南方都市报,因为收容者的报道终止了城市收容条例,而程益中和他的得力干将喻华峰因此被秋后算账,喻华峰锒铛入狱。

       也许得益于当时互联网的愈加开放,才让江单等人躲过一劫。

       江单这个工作,在常人看来,无疑是风险性非常大的。而江单和他的团队却很享受这种感觉,为民代言的职业精神和荣誉感让他们心潮澎湃。

       南方周末曾形容中国的新闻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对于江单而言,如果调查性报道没有一点风险,反倒失去了其本来意义。带着镣铐还能跳好舞,不是一种自虐倾向和鸵鸟主义,而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期许。

       曾有媒体朋友笑问江单,做了这么多年的监督报道,欠下了几条人命。对于这个从来没人问过的冷门问题,江单略家思考后回答,两条。广西桂林龙胜县委书记,因华夏早报报道后遭免职,两年之后,这个县委书记在市食药监局局长任上跳楼自杀,而江西南昌县纪委副书记,也是在华夏早报报道两年后跳楼身亡。

       诚然,两名跳楼的新闻当事人自尽肯定有着其他不为人知的深层次的原因,但就此说和江单无关,恐怕不能尽言。

       舆论监督就如一把双刃剑,不可能讨好所有的当事人。正如江单所言,所谓建设性的监督报道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舆论监督的特性,就如高手过招般,针针见血。

       在这个过程中,江单和华夏早报的团队们,日趋成熟,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人的一生,极其短暂,缺少了理想,就如菜中缺了盐般,少了滋味。而有了理想,却总是在苦难中蹒跚而行。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新闻环境日趋艰难。主管部门的控制,媒体形象的人为坍塌,网络时代的极大冲击,让中国国内的媒体近乎禁言。

       这种态势,对于江单和华夏早报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当国内媒体难言之时,从某种方面而言,反倒成了华夏早报独舞的舞台。(未完待续)

相关热词搜索:江单 华夏早报 新闻理想

上一篇:在庐江吃一碗兰州拉面
下一篇:回归那年写给香港的那封信——爱国爱港,紫荆花香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