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 > 正文

大山深处脱贫致富 贵州斗麻村成样本
2018-10-10 20:59:20 来源:华夏早报 编辑:贺强

导读:斗麻村结合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将“八要素”作为创新发展方式,构建山地高效农业的“内功”,在转变上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革命。

       《华夏早报》见习记者 罗明荣 通讯员 陈波 贵州黔南摄影报道

       九月的贵州省长顺县敦操乡斗麻村,4米多宽的进寨路干净整洁,嵌入苗族元素改造后的房屋错落有致,基地里的中华小蜜蜂养殖箱、本地黄牛养殖大棚以及散落在远山上麻山油核桃形成一道道风景线。
 

       “在参加乡里面开展就业培训中,我学会了蜜蜂养殖,走出了守着几亩玉米地过苦日子的困境。”谈起蜜蜂养殖前后的变化,斗麻村蜜蜂养殖合作社社员梁王杰如数家珍。

       斗麻村距离长顺县城70公里,毗邻紫云县宗地乡,蒙江流域支流格凸河流经斗麻村南部,过境长约6.5公里,风景奇美,峡谷奇险。早在2004年,大唐贵州发电有限公司就开始在此修建黄花寨水电站,从此,斗麻村有了致富的希望——网箱养鱼。
“以前,周边几个县市的群众都喜欢到我们这里观光游乐、垂钓,全村上下有‘耳眼’的人都在这里争相搞水上农家乐,‘靠水吃饭’成为村里的真实写照。”斗麻村村主任梁王明说。
 

       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带动了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之大唐公司修建交通设施,开通的长顺至黄花寨班车专线,村里搞农家乐的人家也就越来越多。为一睹黄花寨水电站的风采,许多县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斗麻村的发展步入上升期。
 

       俗话说:“花无百日红”。随着网箱养鱼的污染越来越大,保护生态水域的呼声渐高,当地陆续拆除了网箱养鱼,原在水上谋生的村民“下岗”了,断了收入来源。
生活陷入困境,部分村民开始变得颓废,尽管重新拾起锄头,种下了玉米,但仍然逐渐返贫。如何让“从土里刨食的庄稼汉”再次转变为“在土里掘金的新农民”成为了困扰当地党委政府的“心事”。
 

       方法是革命的关键。斗麻村结合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将“八要素”作为创新发展方式,构建山地高效农业的“内功”,在转变上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革命,通过上好“培训农民”实操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凝聚力量。
“过河没有‘桥’和‘船’,对岸金山银山也只能望洋兴叹。举办各种种养殖培训班,培训新型农民,培育新型农产业,组建蜜蜂养殖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才能走好致富新路子。”斗麻村村主任梁王明说,斗麻村致力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种植核桃、何首乌,养殖蜜蜂、黑毛猪、本地黄牛等产业,走出一条从绿色的发展之路。
 

       “我家养殖中华小蜜蜂80箱,每斤可以卖150元,一年纯收入3万元元不成问题”。村民梁王杰掰起手指头算起了经济账。

       “自春风行动以来,我们结合斗麻村的资源禀赋和劣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掀起了一场乡村振兴的产业革命,切实将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发展生产上来,实现村民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斗麻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守朝说,只要群众思想上有转变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在斗麻村,家家户户都把玉米调下去了,纷纷将土地流转给村级合作社,种植起高效农作物,积累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与产业发展同步,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组。斗麻村脱贫攻坚队利用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老百姓讲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并组织村民到长寨街道、广顺镇移民搬迁安置点现场看房,彻底打开群众畏难观望的心结。当前,芭洞组44户村民中已有4户21人报名搬迁。
 

       思想转变了,干劲铆足了,钱袋子就鼓了。截止目前,斗麻村累计养殖中华小蜜蜂220箱,本地黄牛170头,能繁母猪及黑毛猪40头,中药材和何首乌种植面积168亩。产业革命正引领群众走向同步小康。
 

相关热词搜索:脱贫致富 贵州斗麻村

上一篇:贵州苗族村寨生态奔小康走出新路子
下一篇:贵州打召村:既要修出山路,又要铺产业路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