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锐评 > 正文

戳破谣言最好更早些
2017-08-08 13:06:39 来源:大众网

  第一时间捕捉到谣言,有所反应,用过硬的专业或者及时的调查精准、权威地回击,谣言便如同一层纸,捅破了,就灭了。  这两天,微信朋
  第一时间“捕捉”到谣言,有所反应,用过硬的专业或者及时的调查精准、权威地“回击”,谣言便如同一层纸,捅破了,就灭了。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被一段小视频“刷屏”,某收藏家现场切开了放置400多天却没有腐烂的西瓜,并提出“能否对食品安全放心”的质疑。对此,国家食药监总局网站转发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的文章称,西瓜表皮可以呼吸导致水分流失,瓜的风干和其他果蔬风干并无本质差异,跟食品安全没有关系。(见8月6日《北京晨报》)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西瓜400天不烂”的视频,取自2014年该收藏家主持的一档节目,节目中没有请权威专家作出解释。而3年来,几乎每年夏天,这段视频都会被拿出来传播。

  术业有专攻,“生有涯而知无涯”,以现在知识体系之发达,一个人再皓首穷经,也很难做到无所不通。拿食品谣言来说,无论是其量的广布,还是其对专业要求之精深,都不是一般人轻易能问津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般人很难成为食品知识的“智者”。

  其实,在一个良性生态中,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全知型的智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但每个领域也都有专家存在。体现在公共治理中,也都有分管部门所在。出现谣言并不可怕,对谣言置之不理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有力地辟谣,就不会造成“事故”。“西瓜400天不烂”,如今有了辟谣,人们也就知道了真相。

  但有一个细节令人疑惑,2014年至今已经3年了,除了这次相关部门转发科普文章,并没有看到其他权威和有效的辟谣。这么长时间,这么多部门,这么多专家,难道都去“打酱油”了?还是根本没发现有这样一个谣言存在?“大音希声”,于艺术或许是一种极高境界,但在公共治理层面并不适用。权威辟谣的缺失,是不少食品谣言传播背后的常态。没有不可说服的民众,只有没有说服力的证据。回头看看,很多谣言的最终破灭,都来自有力、权威的辟谣。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谣言传播创造了条件,也对相关部门、单位的辟谣提出了要求和挑战——第一时间“捕捉”到谣言,有所反应,用过硬的专业或者及时的调查精准、权威地“回击”,谣言便如同一层纸,捅破了,就灭了。

相关热词搜索:谣言

上一篇:城市是否干净市民一目了然,“以克论净”为谁而设?
下一篇:完善法律规定 避免悲剧重演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