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锐评 > 正文

中国记者之今日宿命:我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要走
2017-07-26 10:38:03 来源:行走湖湘微信公众号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人,不用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或者,少走一些我们走过的弯路。

        文/陈雪骅

        上篇文章发出后,得到许多媒体朋友的关注,大隐还联系上了几位老朋友,并被邀请加入了几个全国调查记者群,很欣慰,有种回归大队伍的感觉。
 
        中山大学博士曹艳辉留言要求采访,我答应了,他手头上正在做一篇博士论文的调研,研究的对象就是调查记者群体。
 
        将调查记者(包括在职和离职的在内)的生存状况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我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意义,如果在此基础上扩充一下,写成一部见证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奇书也未可知。
 
        在此,我也想对所有可能接受曹博士访谈的同仁们说:这是好事,有专人为群体画像,有记史之功,完全可以大大方方配合接受访谈。
 
        另外,就是广西贺州学院的同学留言要求转载文章,他们有一个面向大学生群体也就是准记者们的自媒平台,希望大隐能将自己的职业经历和心得,与新闻传播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朋友们做一个网络分享。
 
        这个提议,让我激灵了一下: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从一帮初生牛犊身上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时间过得真快啊。
 
        仔细想想,这么些年来,从浙江到湖南,从广电到报纸到机关刊物,一路行走,一路记载,一路思考,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情,也算得上是丰富多彩了。
 
        但要和后来人分享什么新闻行业的心得,我想实在也没什么好分享的。因为很多所谓的心得体会,后来者,很容易感同身受。
 
        这个行当不像在官场,只要能说会道,把自己扭曲成善变的万花筒,拍马溜须、迎来送往,总有一天能锻炼成厚黑老练的人精。
 
        这个行当也不像在校园做学问,只要咬定了方向,广泛涉猎,潜心研究,一步一个变化,终有一天能做个学问家;
 
        这个行当更不像做企业,你只要尊重市场规律,保证产品质量,做好销售和品牌推广,一步一个脚印,多半也能成为大实业家。
 
        进了新闻媒体,少则三个月,多则三年,悟性高的,三天就能看出端倪。
 
        这端倪是,任你怎么有天赋,任你怎么后天勤奋,一旦进入真枪实弹的采访,“运气”好的,很可能三天就可以感受到头顶的天花板。
 
        所谓的红线、纪律,外加招呼声,甚至是自家窝里的人事折腾,瞬间就可以让你辛辛苦苦采写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
 
        有人会问,难道环境的作用就有这么大?
 
        我懒得做更多举例,只想重复一个新寓言故事——
 
        一只乌鸦口渴了,路边有个瓶子,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办呢?
 
        聪明的乌鸦就把小石子一颗颗叼到瓶子里。水渐渐上来了。
 
        等水快涨到瓶口的时候,一个老太太弓着腰走过来,轻轻地倒光了石子和水,把瓶子捡走了。
 
        是啊,只需要三天的实践,就极有可能让你明白这么一个道理:
 
        你拼尽体力和智慧,你豪情满怀地为理想奋斗着,但环境不可抗拒,你拼尽体力和智慧,换来的,竟然是成果随时会被剥夺。
 
        遭遇到环境之困后,记者们会迅速自然划分为三六九等,也就是近年来一些媒体人说的“记者的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在电影《一代宗师》里,也被称为武学的三境界: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第一个阶段,眼里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知道自己的取舍。
 
        第二个阶段,看到了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接触到了所谓的宽广人脉。
 
        第三个阶段,从一件普通的事也能看到它后面的成因,看透世间仍有大爱,悲悯之心从未缺失。
 
        遗憾的是,很多记者,连第一重境界都达不到——从业一二十年了,既看不清环境,也看不清自己。
 
        有的四五十岁了,还经常涎着脸,与一群小年轻在外面“赶场子”拿“误餐费”,一辈子被一两百元的红包牵着鼻子走,做记者做到了这个份上,已经让同行蒙羞,他可能还沾沾自喜“自己人缘好”。
 
        多数新闻人,也就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知道环境之困,知道天花板在哪里,也知道自己在哪些事上可为和不为,积极一点的,还会用他们的职场“做人”经验,一遍又一遍告诫后来者“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越来越程序化的职场,这已经算好的了。
 
        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第三重境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拼尽全力也要为众生所处的环境改变一点什么。
 
        因为对众生怀有悲悯之心,他的经历和视野,早已超越了个人和所处的时代,看到了很远很远……
 
        人的天赋、悟性、胆识,以及阅历和勤奋度,决定了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有千差万别。
 
        这与王国维说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对于想做记者特别是调查记者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你是资质平平、也没什么个人意志诉求的话,一辈子在这块土地上顶着新闻之名,顺从地做一个好好的宣传员、复读机,也是可以的。
 
        对于知识面很杂很广、又很想一番作为,甚至以参与改变一点点环境为己任的人来说,我觉得没必要说更多的,只想和你们一起,牢记三位新闻界老前辈说的三句话:
 
        “假使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应是站在船头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普利策
 
        “出门哪怕摔一跤,也要抓把土回来。”——梁衡
 
        “人,生来不是为了被打败的。”——海明威
 
        我记得在一次与业界前辈的聚会中,大家谈到一个议题:“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奔波着、劳苦着,最大的之于未来的意义是什么?”
 
        一位前辈说,最大的之于未来的意义,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人,不用走我们走过的弯路,或者,少走一些我们走过的弯路。
 
        我觉得这句话,真是说到关键点上了。
 
        只是,眼前,对于你们即将进入新闻传播业的准记者们,对于你们这批时代的接力者,我们已经预见到了会遇见什么。这是这个时代和这块土地上的事实存在。
 
        这个事实存在,就是:
 
        我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要走。
 
        是的,听起来有些悲伤,有些无力。
 
        但,很多事情,不都是在曲曲折折、循序渐进中得以改变的吗?
 
        继续行走吧,哪怕只能在青山绿水间,做一点江湖之远的守望……

        作者授权华夏早报网转载】
 

相关热词搜索:弯路 中国 宿命

上一篇:中石化团购房4年未交房 国企欠职工一个交代
下一篇:记者生涯中和审查者的猫鼠游戏纯属一种消耗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