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贵州:军民融合促发展 正是扬帆万里时
2018-12-24 09:48:29 来源:华夏早报 编辑:贺强

导读:“十三五”期间,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要达18%以上,国防科技工业的规模将进入全国前10位。

      融则两利,合则共赢。随着军民融合战略不断推进,依托“三线”建设奠定工业基础的贵州,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朝着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铿锵迈进,走向新的春天。

      “贵州是‘三线’建设主要省份,军民融合发展起步早、基础好、体系全、辐射广。”贵州省发改委经济与国防协调处处长张晓敏说,目前贵州正在探索构建覆盖三次产业的军民融合产业体系,以军工产业为出发阵地,扩展到农业和服务业领域,催生“军工+大数据”“军工+大健康”“军工+大旅游”等新业态。

      据悉,“十三五”期间,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要达18%以上,国防科技工业的规模将进入全国前10位;到2020年,培育50亿元以上领军龙头企业3家、2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5家、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10家,新增“民参军”企业200家以上。
 
      《华夏早报》记者金松 贵州贵阳报道
 
      “军转民”:“智造”改变人们生活

      车主将车停到第一层车位,车位上升移至空闲处;取车时,车位横移降至第一层……全过程完全自动化。航天科工十院所属贵州航天南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化立体车库投放市场后,有效缓解了贵州及省外部分大中城市“停车难”。

      智慧农业系统、石油开采装备、超临界流体装备、大功率液力变速器、应急救援车、继电器连接器、外骨骼机器人……这些产品有着共同的“标签”——我国唯一的防空反导武器基地航天科工十院“智造”。

      近年来,在承担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多个重点型号产品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航天科工十院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做强做优“军转民”产业。

      为加速军民融合落地见效,该院统筹设计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实现路径和推进步骤,确立“132”发展路线(建立1个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打造3个区域性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建设军民互动和公共技术服务两大平台),并通过“115”重大项目(1个军民融合关键基础件产业化基地、1个现代物流园项目和航天新力、凯星液力、苏州江南、航天乌江、智慧农业等5个企业)建设,为实施“132”路线提供强力支撑,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三大板块。航天科工十院的探索只是贵州军工企业转向民用市场的一个缩影。

      贵州黎阳国际制造有限公司是贵州“军转民”先行先试的成功范本。其研制生产的最新型号LEAP发动机零件,用于配装空客、波音新一代民用客机和中国C919大飞机,是世界各大巨头企业的优质主力供应商,法国斯奈克玛、意大利新比隆、美国通用电气、美国UTAS、美国哈里伯顿等国际巨头均是其长期客户,年交付超过10000件产品。

      “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再以这项技术延伸军民融合的市场是无限大的。”该公司党委书记郑剑辉说。在“军转民”政策推动下,一大批“三线”企业潜能得以释放——中国振华电子集团研发自主可控CPU芯片、网络交换芯片,为国家网络安全提供保障;航空工业贵飞生产的“鹞鹰”无人机广泛用于各行业;贵航集团研制的汽车零部件为全国知名企业提供系列配套;中国航发红林动力控制产品实现航空、航天、船舶、兵装、工程领域全覆盖;航空工业风雷的高低压氧舱在大健康领域独领风骚。

      中国航发黎阳结合民用市场需求,先后开发冰雪消除车、特种消毒车、特种灭火车等产品,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优势、成熟技术体系的军民融合企业。

      “欲求新,则求变。”贵州军工企业揭下神秘面纱,主动寻找市场契合点,通过“军转民”,将军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多个领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民参军 ”:融合发展显成效

      10月30日,贵州航瑞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首批钛合金抽芯铆钉正式交付用户。此举标志着这一航空航天器重要零配件的生产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同时也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领域的又一实例。

      2016年9月,在贵阳经开区举行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促进大会上,航天航空7家军工企业与省内20家民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挂牌成立“军民融合众创空间”,探索军方、企业、社会资本协同投入的多元化国防科技投资模式。

      军方“开闸放水”,一批优势民企紧抓军民融合机遇,渐次步入“军供”生产序列——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具备军品环锻件研制生产资质的民企,其生产的机匣环锻件,在C919大飞机、歼31、歼20、歼10、运20等项目中大量使用;贵州大东风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将航空发动机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所掌握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等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贵州天马虹山轴承有限公司是国家多个重点机型唯一配套生产厂家,其研制的军用轴承是航空发动机配套领域的关键产品。业内人士认为,优质民企在产权体制、激励机制、决策效率、经营灵活性等方面较国企具有一定优势,但“民参军”须进一步健全进退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我省鼓励民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升整机生产及零部件配套能力与技术,鼓励军工企业业务分包、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11月27日,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受访时表示,要通过军民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军品生产能力的“专、精、特、新”型“民参军”企业。

      政策“加码” :贵州工业走向新的春天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前身为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军工”企业——贵阳矿山机械厂。该公司生产的机械产品不仅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抢险救援中,且每年有1500余台产品销往国外。仅今年前三季度,就完成销售收入4.67亿元,同比增长8.13%。

      整个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低迷,詹阳重工何以逆势增长?答案是:突出高、精、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詹阳重工全地形车等多款产品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主要用于抢险救援、科学考察等。

      贵州是著名的军工大省和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战略大省,经过50余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研发为主的国防科研生产基地。贵州企业产品还应用于三峡电站、“中国天眼”等国家重大工程和“辽宁号”航空母舰、神舟系列等高端装备。

      在省级层面的力推下,贵阳、遵义、安顺分别出台实施意见,构建贵州军民融合“1+3”政策体系。“政策持续‘加码’,军民融合给工业发展带来‘春风’。”贵州省工信厅原军民结合推进处处长许骏说,“十二五”期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规模以上(2000万口径)总产值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

      “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和系统工程,‘硬科技’或成深度发展助推器。”贵州省委军民融合办有关负责人认为,必须同步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体系和要素融合、制度和标准建设,综合运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法治保障以及市场化等手段,最大程度凝聚军民融合发展合力,让“军转民”应用更加广泛,使“民参军”企业有更多获得感,才能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更好落实。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上一篇:广西桂林生态立市 新建年产2.12亿度电的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下一篇:贵州努力打造“互联网+教育”新样板



首页 | 华早团队 | 华早简介 | 记者专栏 | 联系华早 | 版权声明 | 加入华早 | 业务体系 | 人员核验 | 华早文化衍生品 | 管理制度 | 华早大事记 | 撤稿申请 | 发稿系统

本站所刊登的华夏早报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华夏早报版权所有,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来源。

© 华夏早报社 版权所有

新闻爆料huaxiazaobao@126.com
在线咨询
QQ:281111172
新闻爆料
huaxiazaobao@126.com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